7月31日,北京西部遭遇特大暴雨,导致电力通信和设备故障,多个气象站数据中断。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
7月29日夜间开始北京地区出现大暴雨,西南部特大暴雨。截至31日18时,此次降雨过程已持续46小时,累计雨量大,短时雨强大。全市平均降雨量207.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09.6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580.9毫米;最大雨强出现在丰台千灵山,31日10-11时降雨量为111.8毫米/小时。
预计,7月31日傍晚至8月1日夜间降雨持续,其中31日夜间至8月1日早晨降雨明显,全市有大雨,西部、北部的部分地区有暴雨;8月1日白天-2日早晨,雨势减弱,有小到中雨。
根据微博账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布的消息,因电力、通讯基站故障,霞云岭、斋堂2个国家站、房山23个(46个)、门头沟54个(60个)、昌平6个、海淀1个自动站数据中断。请求中国气象局给予支援和指导。当晚,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相关人员处核实到,上述情况属实。受洪涝、电力和通讯信号等因素影响,部分自动站信号中断,另外有2个区域气象站受到影响。
那么,这些自动站的数据对于气象预报和预警有多重要呢?自动站是一种能够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接收各种气象要素的设备。它们可以提供实时、准确、连续的地面观测数据,是制作天气预报和发布预警的重要依据。如果自动站数据中断或缺失,会影响对天气变化的判断和分析,从而降低预报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根据中国气象局相关人员的回应,气象站信号中断后,可以通过卫星资料反演降水、雷达探测反演降水,进行融合处理,以补充和替代自动站数据。卫星资料反演降水是利用卫星云图中的云顶温度、云厚、云类型等信息,通过一定的算法,推算出地面的降水量。雷达探测反演降水是利用雷达探测到的回波强度,通过一定的关系式,推算出地面的降水量。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但是在自动站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保证气象预报和预警的正常进行。
这一事件说明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中国气象局2019年发布的《中国气象观测发展报告》,我国目前拥有约2.8万个地面自动站、近3000个高空探测站、近200个天气雷达、近100个风廓线雷达、近3000个闪电定位站、近1000个GPS/MET水汽探测站等,形成了覆盖陆地、海洋、大气各层次的综合性气象观测网络。
然而,这一网络在空间分布、设备质量、数据传输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不足。例如,西部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观测站密度较低,部分观测站设备老化或损坏,部分观测站数据传输不稳定或中断等。这些问题会影响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影响气象预报和预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加强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一事件中,中国气象局利用卫星和雷达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补充和替代自动站数据,保证了气象预报和预警的正常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我国气象科技的水平和能力,也显示了我国气象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这一做法不仅为本次事件的应对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应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因此,推动气象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增强气象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事这体现了中国气象局的责任和能力,以及我国气象观测网络的多元化和鲁棒性。我们相信,在中国气象局的努力下,北京西部的气象状况将会得到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也希望北京西部的受灾群众能够安全度过这次暴雨灾害,早日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