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1986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部高山远程天气雷达(714雷达)在安徽黄山光明顶竣工。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观测云层奥秘,探索天气变化,如今天气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你知道吗,我省的气象部门最早是从军队里起步的。1950年华东军区在安庆市建立了第一个气象站,一直到今天全省已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在近七十年的历史变迁中,我省气象事业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70年来,安徽基本形成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在防御特大洪水、抗击超强台风、雨雪冰冻灾害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以为农服务为代表、智慧气象为标志的专业气象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目标。

1950年 安庆市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气象站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1996年3月23日,中美合作共建的全国首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在合肥开工建设,2000年12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2003年,安徽省气象局成功研制出智能数据采集与无线数据传输于一体的自动雨量站,在全国率先建设高时空密度加密雨量站网。截止2018年底,全省中小尺度灾害性监测网站网密度达7.2公里,实现100%乡镇全覆盖。图为2015年建成的滁州全椒黄栗树水库气象观测站全景。

1952年,安徽省军区司令部设立气象科,标志安徽开始有了气象事业管理机构。

1954年,我国撤销各大军区气象处,气象部门改为中央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两级管理体制,安徽省气象局正式成立。

1950年3月华东军区气象处在安庆市建立全省第一个气象站,1955年在黄山光明顶建起气象站,到1957年全省气象台站发展到47个。

1969年在合肥安装第一部国产天气雷达,之后又分别在全省安装了11个的711、713和714型天气雷达,气象站网建设发展迅速。

安徽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于1953年7月在合肥气象台开始,1956年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日报》开始发布和刊登天气预报。1960年合肥气象台改名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1972年更名为安徽省气象台。

气象观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届江淮十大杰出工匠、黄山气象管理处国家基准气候站站长吴永泽告诉记者,黄山气象站是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观测最关键的是准确、及时,黄山气象站观测员每天按时上传地面气象资料,绝不能迟报、漏报和缺报,只要到了观测时间点,不管外面天气多么恶劣,他们都得去观测场进行观测。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台),拍摄时间:1955年,地点:合肥市芜湖路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上世纪60年代,安徽省宣城市气象站预报员正在进行天气会商。

从值班室到观测场,尽管只有短短几米的台阶,但对于黄山观测员来说却时常走得惊心动魄,黄山上的夏季常常狂风暴雨,碰到雷雨天气,观测场铁栏杆都被雷击得通红,但他们仍然要冒着极大危险观测数据。冬天观测最艰难,这里海拔高,冬天来得早,去得迟,黄山冬季的气温零下十几二十度,风力有时达到11级,风向风速仪常被雨雾凇冻结,观测仪器一旦冻住,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他们要爬上十几米的风杆,人工除冰让仪器恢复正常,手套总是粘在金属仪器上拔不出来,手指皮肤有时都会粘破。气象观测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记录气象数据,确保了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曾经有一大风天气更换日照纸时,日照自记纸不慎被风吹到山沟里,黄山气象站全体观测员为了保护好第一手原始资料,冒着生命危险,三天三晚才找到这张宝贵的日照自记纸。

在重大灾害性天气中 气象部门发挥重大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安徽气象部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服务经济效益、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来,安徽气象事业步入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99年,我国第一部SA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合肥市落成,标志着安徽气象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至2012年,建成由814个雨量站、760个四要素自动站、195个六要素自动站和196个交通气象观测站组成的区域气象观测网,使全省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的空间间隔由原来的40 km加密到8.4km、时间分辨率由小时级加密至分钟级。

1998年基本建成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9210”工程),全省气象通信进入现代网络化通信时代。至2012年,安徽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全部建成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图为2003年淮河出现流域性洪水,颍上县气象局被淹,工作人员水中坚持开展业务工作。拍摄时间:2003年7月28日。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广播站播音员正在播报庐江县天气预报。拍摄时间:1974年6月3日

1987年以来,安徽省气象台建立了暴雨概率预报、雾分县预报、台风检索、精细化预报显示、雷暴潜势预报等系统,开发应用了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等预报支撑系统。

2006年开始,开展了气象灾害预警、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预报、城市暴雨积涝预报、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皖江段)面雨量预报、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水上气象导航预报等。

2018年8月,台风“温比亚”袭击我省,这是近6年来影响安徽最强的台风。安徽沿江江北各市县纷纷告急:道路被淹、农田被淹、房屋进水、线杆倒伏、树木连根拔起,供电中断、群众受灾。

作为防台风的“排头兵”,当超强台风“温比亚”刚一生成,安徽气象部门就开始密切关注它的走向趋势。8月16日,省气象局在《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中清晰指出,台风“温比亚”将对我省有强风雨影响。当日,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批示,要加强对“温比亚”监测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工作,细化应对防控举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6日20时起,气象部门及时启动3小时滚动加密服务,将最新降雨、大风等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报送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为防台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8月16日,1小时降雨量超过160毫米,霍山县东西溪乡童家河村是全县降雨最为集中的地方。由于提前准备,措施有力,暴雨来袭时,霍山县安然无恙。在8月17日全县防汛指挥部会议上,县委书记梁国金表示,县气象局提前预报,降雨过程中3小时一次滚动发布降水实况与趋势,气象服务做得非常到位。

风雨观测70年 安徽气象部门织就一张“观天网”

我国第一个为大江大河量身定做的气象业务服务机构——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挂牌。图为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业务平面。拍摄时间:2009年,地点:安徽蚌埠

自从气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后,气象服务效益越来越显著。1991年淮河大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7年淮河特大洪水、2008年全省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沿淮淮北特大干旱、2010年大别山和沿江西南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相继取得成功,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坚持智慧气象、民生气象 气象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安徽气象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气象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经第三方评估,2016年安徽省级气象现代化提前1年达到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2017年16个省辖市全部达到市级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各项指标要求。2019年3月,中国气象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安徽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合作协议》,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发展智慧气象、民生气象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流域化,到2020年安徽将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目标。

70年来,安徽以自动观测、智能网格预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日趋完善。气象监测自动化水平和时空分辨率大幅提升。截至2018年底,建成29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446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空间加密到7.2公里,乡镇覆盖率达100%,时间分辨量达分钟级,基本观测要素全部实现自动化。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度和准确率大幅提升。2018年,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8%,预警发布提前量延长至34.4分钟。

70年来,安徽基本形成了以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防御流域性特大洪水、区域性特大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灾害中作出重大贡献。针对农业、交通、林业、旅游、生态等行业需求,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气象服务,农业、交通、旅游等行业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气象服务手段基本实现报纸、广播、电视、传真、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介与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提升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建立完善了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及保障重大社会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2018年,气象服务满意度提高到89%,公众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提高到76%。(王兵 记者 苏艺 本文图片由安徽省气象局提供)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