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地势由西北回东南倾斜,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山脉与河流都呈自北向南走向,且山脉与河流相间排列,地势高差很大,有“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之说。山脉和河流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为:伯舒拉岭一怒江一他念他翁山,怒山一澜沧江一达马拉山,这些山脉的平均高度大约在海拔3000~ 5000米。
横断山脉是我国的南北走向山脉的代表,观测研究横断山脉与天气气候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观测研究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 1985年, 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横断山脉地区的科学考察,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横断山脉地区水汽通道作用考察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是作者在同期承担南迦巴瓦峰综合科学考察题目“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考察研究”的姐妹篇。要观测研究横断山脉地区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的水汽通道作用,必须在盛行西南季风的季节(雨季)进行,才能够观测到沿着上述三江自南向北的最大水汽输送。
然而,在雨季,丰沛的降水与横断山脉地区深切的峡谷结合,是山区塌方最频繁的时期,这就给我们的考察研究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但是必须面对的困难和风险。在我们的课题中,观测研究横断山脉西坡对于西南季风的影响是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横断山脉西坡,国家还没有气象观测站。为此,我们于1981年6月在横断山脉西坡建立了片马、片马垭口和独龙江三个临时气象站,请当地驻军帮助观测。
三个临时气象观测站的位置为:独龙江(北纬27度44分、东经98度22分、海拔高度1900米)、片马(北纬26度02分、东经98度37分、海拔高度2000米)、片马垭口(北纬25度58分、东经98度41分、海拔高度3100米)1982年5月初,我接到片马气象站驻军的电话,说气象站的一-一个雨量筒和几个地面温度表损坏了,急需补充。另外,还希望我们派专家去指导观测。为此,我们必须尽快去横断山脉西坡补充观测器材。
雨中翻越片马垭口
1982年6月10日,12时30分,我们在雨中离开了怒江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一六库 县城,驱车向片马垭口和片马气象站而去。雨不停地下,在崎岖的山路上,汽车只得以每小时20千米的缓慢速度在怒江河谷中爬行。一开始,汽车沿着怒江河谷溯流而上。大约行走11千米后,过一一座大桥,折向南,开始爬山。云雾在山腰上缭绕,汽车常常穿入云中。云雾茫茫,很难辨认山路,司机小赵艰难地盯着前方,车速仅仅每小时10千米左右。当我们来到泸水县时,雨越下越大。这样的天气,前面的路能通吗?我们都没有把握。为了安全,我们向当地人打听路况信息。当地人也没有把握,就连当地驻军的营部也只能说,“昨天有汽车从片马过来, 目前如何,不得而知。”
为了尽快把气象器材送过去,我们只好又继续盘山而行。汽车慢慢地爬行,雨不停地下,小汽车内鸦雀无声,空气异常沉闷。大家默不作声,似乎都在担忧:前面的路能行吗?我感到有千斤重担压在我的心上,我也没有把握。我坐在驾驶室,竭力紧紧盯着前方,帮助司机瞭望路况,尽可能保证安全行驶。横断山脉地区天气多变,大约过了20余千米后,在一座山脊上,雨突然停止了。
慢慢地,山峰露出真容,白云浮在山腰,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此时,雨过天晴的感觉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我喊了一声“停车”,汽车停了下来。大家迅速跳下车,王维对着群山大喊:“我们来了! ”司机小赵带头,几个年轻人站在山脊上,双手做成喇叭,合在嘴边,对着眼前的美景,不约而同地大声呼喊。不知这些年轻人喊的是什么,大概是雨后天晴的快感,也许是被大雨压抑后的能量释放吧!大家拼命地摄像、拍照,再次把积累的能量释放。
然而,好景不长,没有走出几千米,雨又开始下了。汽车又在云雾中缓缓地爬行,我们的心又沉重起来了。沿途不时看到有塌方的痕迹,司机小赵小心地驾驶,我坐在副驾驶位置,警惕地嘹望,我们终于安全到达了第一一个气象站一片 马垭口。当地驻军的指导员热情接待我们,一直陪伴我们,关注我们如何给负责气象观测的战土教授观测方法。我们很快把补充的观测仪器安装好,并向负责观测的战士完成了所有的交接事情。片马垭口气象站观测仪器补充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我们明天的任务是到达片马气象站。
#户外##我的户外日记##探险旅游##西藏##寻找小组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