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文字:李莉、战友们
CCTV-1、CCTV-8播放过两遍《马兰谣》电视剧,我不怎么看电视剧,但是这部《马兰谣》我看了两遍。
每看一次都能感到心灵的净化和震撼,总会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大漠深处开满马兰花的马兰城……
新疆马兰基地,即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大庄子村。
马兰基地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曾经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神秘地方。
1995年5月我去乌鲁木齐出差,和基地的林总工乘一辆车(他去北京总部开会,我搭他的专车)。
林总工中等身材,体型微胖,表情严肃。5个多小时的路程他几乎没说话,我们只是刚上车见面和到乌鲁木齐办事处时互致问候、道别。
那年从马兰到乌鲁木齐还没有高速公路,天山深处的“干沟”路段很是颠簸。
林总工只是在特别颠簸的路段才闭目靠在椅背上休息一会,其余时间都在看文件。那天他穿着军衬衣打着军领带,上身穿一件藏蓝色的夹克外套,下身着军裤。他拎了一个很大的公文包,里面装了一件军装上衣、一顶军帽,再就是文件袋。
我那年在基地546医院工作(图片左边四层最西边的两个窗户,曾经是我的办公室),林总工在研究所,我对他并不了解,之前也没有见过他,只知道他是基地的总工。
直到看了《马兰谣》才知道,电视剧里演的那个林俊德,就是当年和我乘一辆车的林总工,是将军、院士、马兰的功臣。
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工作。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他来说非常宝贵,他没空闲聊。我们到办事处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餐厅工作人员知道他要来,已给他准备好了午饭;在餐厅的一角,林总工一边吃饭一边还在看材料。
我的父母也同林俊德他们一样,是第一代马兰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母都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1963父亲奉命通县集训后来到马兰。
1965年父亲又接我和母亲、大弟弟来到马兰,我们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和两天汽车才来到马兰546医院。
那年546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部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家属楼、食堂、托儿所、服务社、浴室也都建好了。
我家住的最后一排3号楼门前的水泥地还没有铺好。住房有上下水,是两层楼,有暖气。窗户是双层玻璃,虽说房间面积小点,3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厕所,这比起建基地初期住地窝子、帐篷时的居住条件要好多了。
这是我们去马兰之前我和父母、大弟弟在北京的合影。
我们到546医院安顿好以后,弟弟上546医院的托儿所,我和一些大一点的孩子上马兰幼儿园。是寄宿制,周六下午有班车送我们回家,周天下午再送我们到幼儿园。
我在马兰幼儿园时一天早晨我们正准备吃饭,忽然一阵轰鸣从窗外划过,接着门窗震动,吊顶晃动。
老师也顾不得给我们盛饭,激动地说:“爆了!成功了!成功了!”,还跑到阳台上向远方瞭望。当时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轰隆隆的声音就是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后传来的声音。
《马兰谣》电视剧里的章平玉(张蕴钰)司令说:“要在马兰建最好的幼儿园、小学”。
据说马兰幼儿园是在1962年建成的,确实像张司令所说,是最好的幼儿园。
我记得幼儿园的走廊特别宽,屋顶特别高(并不是那时我个子矮看什么都高,成年后我去看还是那个感觉),窗户又大又亮,还有外阳台。每个班级住的房间都是套间,有寝室、活动室、洗漱间、卫生间、储藏室、壁柜,还有洗澡池。
马兰幼儿园的衣柜很大,每个人都有一层可以放衣物。可以说马兰幼儿园的房间布局,建筑质量,规划设计到现在看都不过时,是超一流的,是最棒的幼儿园。
我在上马兰幼儿园期间得过3次传染病,每一次都是致命的重症传染病:中毒性菌痢、脑膜炎、猩红热。我高烧41℃、深度昏迷,病情危重,如不是我家住546医院(周6从幼儿园回来高烧及时入院),救治及时我早就没命了。
我的主治大夫是魏修泽伯伯,我长大后,魏伯伯每次见到我都笑眯着眼睛,和蔼地拍着我的头:“当年我们救活的小姑娘都长这么高了,你那时已经是不行了,我们用尽了所有办法,是死马当成活马医,……”非常感激当年尽全力救治我的魏伯伯和护士阿姨们,才有了今天您看到的美篇。
我昏迷一周后醒来睁开眼睛,看到我周围都是穿白衣服的阿姨,因高烧昏迷我已记不起身在何处,只是听到阿姨兴奋地说:“醒了,醒了,终于醒了”。
我看见妈妈坐在房间的角落里抹眼泪,妈妈怎么哭呢?爸爸在核试验场区医疗队执行任务已经半年了,到这时还没有回来。
当年和我一起得病的,其他单位的另外几个小朋友都死了。距离传染科不远就是太平间,我那时5、6岁,一个人住在病房(不让陪护)。晚上能听到去太平间送死人的哭声;我病房对门住的蒙古族小男孩得百日咳晚上死了,就在病房里放了一夜,我害怕一晚上都没睡着,蒙着被子哭,叫妈妈。
这是魏修泽和妻子齐占庆及儿子魏辉(后右)、魏煌,当年在马兰546医院门诊楼前的合影。
1979年9月父母转业,我与父母和两个弟弟,在马兰546医院门诊楼前合影。
后来我在马兰上学、下乡、上学、参军、结婚、成家、生子。
我和丈夫祝海元,他1975年从西安入伍,1986年从马兰气象总站调到546医院内二科。
1988年全军换发新式授衔军装
我和丈夫在546医院小花园合影
这是当年的546医院大门口。
这两张照片是当年4岁的儿子用相机给我们拍的。
背景是核试验场区伟人山,那天阴天风大,没拍清楚。
核试验场区竖井地下核试验井架
我只是马兰核试验基地的普通一兵,真正的功臣是我接下来介绍的这些战友们。
这些战友都曾长期在核试验科研和核试验一线工作任职,在执行历次核试验任务中,尽职尽责尽忠,表现出色,贡献突出,荣获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
黄水潮,陕西蒲城人,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7月1日入伍到核试验基地。
黄水潮在军队工作四十多年,曾任基地副军职副总工程师。2000年晋升少将军衔。
黄水潮长期从事核试验工程的科研预研、技术攻关与现场实施,参与多次核试验的组织指挥,圆满完成历次任务。
获国家级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6项。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的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培养博士一名、硕士十一名。完成核试验工程的专著和技术标准多项。
左起: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张文、黄水潮
左起:王卫东、黄水潮、陈世亮、马国惠、褚玉成、赵黎、王保民,在核试验场区
左起:胡永乐、费立刚、贾明雁、王德芳、陈世亮、黄水潮、韩文平、朱双华、张松林,在核试验场区
刁显光,1972年入伍,服役于马兰核试验基地124团,曾任副排长;
后历任技术总队四大队十二中队副中队长,十九中队队长,六大队一队副营队长,钻井大队五队正营队长;技术部管理处副处长,钻井大副大队长,试验工程技术一团团长,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大校军衔。
刁显光在核试验场区一线工作任职24年,在1991年至1996年我国加速竖井核试验的关键阶段,他带领全团官兵园满完成历次核试验任务,领导有方、指挥得力,贡献突出。
1996年所领导的试验工程技术一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他本人荣立总装备部二等功。
左起:段宏伟、刁显光、林俊德、胡祖臣在核试验场区
刁显光(左)与总装后勤部司令部安志强副参谋长在马兰核试验场区场区
刁显光(前)与即将转业曾多年一起工作过的战友,中队长戎保兴在马兰拍照留影。
左起:刁显光、马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马国惠、军委副主席张万年
1996年刁显光被总装备部授予二等功臣受到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亲切接见
1997年中央军委在马兰基地举行盛大庆功会
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与获得荣誉称号的,马兰核试验基地工程技术一团全体干部合影留念。
刘玉君在核试验场区。刘玉君(1956.9.19-2020.6.25),原系马兰核试验基地原装备部副部长。
刘玉君在核试验基地服役27年,曾荣立三等功6次,二等功2次,集体一等功1次。他所领导(任团长)的核试验放射性钻探取样团队(试验工程技术二团),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臣团。
核试验“零”后,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钻探取样队伍都要在最短时间里,进入有放射性辐射的核试验爆炸中心。冒着核辐射、井喷、掉钻等风险,日夜加班,在大漠戈壁布钻施工,钻透坚硬无比的花岗岩几百米甚至千米进入核爆炸爆心,取出高放射性的岩心样品。
刘玉君为团长的钻探大队(技术二团),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顽强拼搏,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我国历次地下核试验的钻探取样任务,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特殊贡献!
刘玉君和朱光亚
刘玉君在大漠戈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长期在高核沾染环境中工作;转业退休后身患癌症,为核试验事业献了青春又献终身。他用生命为共和国铸就核盾牌,9枚军功章就是最好的诠释。
致敬军中战友,缅怀马兰功臣!只有马兰核试验基地钻探大队(试验工程技术二团)的功臣团长,才能荣获如此殊荣!
王保民,生于皖,长于古都长安。1970年进西安石油化工厂当工人,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参军入伍,从戎楼兰30载。
在核试验基地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秘书、教导员、科长、作战试验处处长、参谋长(指核试验基地技术部原科技处处长,现这一职务已改为参谋长)。
王保民长期在核试验组织指挥和领导岗位上工作,其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等奖6项;在我国加速核试验的三年中,编著有《核武器试验与管理》一书。
王保民在核试验场区留影
王保民多次为核试验设计纪念章和撰文介绍;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4次,大校军衔。
2004年11月转业至厦门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任纪委书记、纪工委书记、非公企业党委书记、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上: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平洞核试验前王保民在前进指挥所 下:王保民在核试验场区北山平洞试验场主巷道
桌前俯身者为王保民, 就坐者左起: 马国惠、姜来根、朱光亚
核试验场区竖井试验现场
王保民和军委首长朱光亚(前中)等,基地首长在核试验场区。
王保民、林俊德(右)
林俊德,我国核试验爆炸力学测试专业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军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
在核试验场区左图:马国惠、王保民(右)右上图:王保民、曲从治(右)右下图:王保民、刁显光(右)
前排作战试验处长王保民,二排左起:沈荣骏、李继耐、丁衡高、马国惠、李元正,四排左二林俊德,左三范如玉
1996年7月29日,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前进指挥所。
大气层核试验指挥部遗址( 左起:王保民、王德芳、何耀国)
左起: 李殿海(一团总工)、刁显光(一团团长)、王保民(基地作战试验处处长)、刘泰来(一团技术室主任)
三年核加速期间,昼夜工作在竖井核试验现场井口的“四驾马车”。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八一勋章”。
2018年3月27日,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在301医院仙逝,享年101岁。
上图:王保民、程开甲(右)下图:秦宪安、王保民(右)
1996年我7月29日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圆满成功,马兰基地举行盛大总结表彰会,王保民再次荣获三等功。
张良栋,湖北汉川县人,1969年入伍,后任马兰基地124团4连指导员。
张良栋在核试验基地工作任职11年,8次参加核试验工程保障和效应物回收。
1976年9月26日的核弹试验,张良栋所领导的连队出色完成了效应工程、效应物回收和参观人员的接待任务,受到基地场区指挥部的表扬,他本人荣立三等功。
张玉谟(左)、张良栋
张玉谟,湖北汉川县人,1969年入伍,服役马兰基地工兵124团,后任基地技术总队二大队助理工程师。
在21―82甲竖井核试验中,指挥操作小钻机战士配合放化取样组成员第一次取出爆心玻璃体样品,为核试验作出特殊贡献,荣立个人三等功。
王明贵,1969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在核试验基地工作任职20年。
1979年9月13日我国代号为“21-715”的核试验失败,这是一次百万吨级的氢弹试验。
化爆3天后124团1营4连连长王明贵,带领全连官兵冒着极高核沾染冲进爆心。
他们将受到严重核沾染区域的几百平方米,厚约四十厘米的污染沙土全部收集到弹坑里,用机械压实。
再在上面浇筑30厘米厚的混凝土壳,将受到核沾染区域的沙土全部掩埋覆盖,防止了核沾染辐射区域的沙土经风吹扩散至其它区域。
化爆现场核污染高辐射严重超标,战士们无疑是用血肉之躯堵枪眼,隐形杀手,无形刺刀面前抢时间。
他们战酷署,斗风沙,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连续奋战。
战士们本该戴防毒面罩作业,但由于高温炎热,风沙弥漫,防毒面罩和镜片会很快被汗水和灰尘遮挡,透不过气,看不清作业面。
战友们明知有辐射沾染,但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索性摘掉防毒面罩,拼命所为!
经过几个昼夜紧张的连续奋战,保质完成了掩埋覆盖任务,消除了核污染对整个核试验场区的严重危害。
1980年124团二营九连官兵历时数月用钢筋混凝土对“大土丘”实施了加固工程,还在上边竖了一块“氢弹之墓”的墓碑。
任务结束后连队受到各级首长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并荣立集体三等功,有七十余名干部战士荣记个人三等功。
至今谁也不知道参加此次任务的他们,究竟受到了多少剂量的核沾染。
因为通常的剂量笔会因高浓度的核污染无法使用(爆表损坏)而没有配发,结果是任何监测记录都没有。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
就是在这次事故后,邓稼先最早进入爆心查看事故原因(后查明是限制核弹下降速度的降落伞没能打开,致使核弹直接掉下,发生“化爆”)。
邓稼先身患直肠癌,1986年7月29日,62岁不幸离世。
将军与士兵
刘沛旭(左1)、吉余(右2)和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少将、基地大校(右1)
1990年在核试验场区辛格尔哨所合影
这位年轻帅气的战友名叫代克俭,1969年入伍,我是通过战友群才知道他的。
他发来三张照片,说是当年在马兰仅有的穿军装的外景照,另一张是在照相馆拍的。
现在他早已当外公了。
刘沛旭在核试验场区北山哨所
刘沛旭1989年入伍,当年驻守过场区好几个哨所,在辛格尔哨所驻守执勤时哨所还没通电。
白天窗外风沙弥漫,晚上周围漆黑一片。
电话是手摇的经常打不通,有一次他们断粮了,只好去很远的钻井单位打电话才联系上连队。
送补给的车又坏在路上,他们因此饿了几天没有吃的。
都是热血儿郎,都是青春年华!
刘沛旭他们4、5个战士常年驻守戈壁哨所,冒着辐射沾染,忍受孤独寂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他们头枕着绣有“献身国防”字样的枕套,看到的是日渐脱落的头发。
刘沛旭用微信语音给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几度哽咽,他不让我写这些,说都是过去的事,写了也没用。
前排左起 :金叶成、靳民和,后排左起:张立新、马乐、刘沛旭
在核试验场区北山哨所住房前拍照合影
左起:吉余、杨卫东、李长怀、刘沛旭、?、张立新在核试验场区
马兰124团的战士们在核试验场区,平洞试验场为核弹筑巢。
早期空爆,124团的战士们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常年驻守大漠戈壁,修建水坝、地铁,楼房、核潜艇库防护门、桥梁等许多效应物。
原子弹试验爆炸后这些效应物瞬间被摧毁
他们是核试验基地吃苦最多、受核辐射伤害最严重的无名英雄,他们为铸就中国的核盾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爆时间定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年秋季只有10月16日这天刮的是西风。
“万事俱备,只欠西风”,核试验中原子弹、氢弹在地面爆炸会产生放射性灰尘。
因此,气象条件对爆炸后光测试、取样和参观都有重要影响,而风向更是直接影响试验场区和下游群众的生命安全。
如果在东风下进行核试验,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灰尘就会随风飘向试验场区西边的马兰生活区。
而如果没有风,核爆后放射性灰尘会聚集在爆心形成沾染区。
因此,核试验必须选择在晴天无云,零后(核弹爆炸后)有12—24小时3米/秒的西风天气下进行。
有了这样持续的小西风才能将放射性灰尘吹到东边的大沙漠里。
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后,阳平里气象站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全军摸范气象站”的光荣称号。
这张照片是郝东风1981年夏天,在核试验场区辛格尔阳平里气象站,801观测哨附近拍的。
照片中左边用芦苇和黄泥建成的房子是他们的宿舍。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中国原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的夫人。
这是1996年7月,何泽慧和一批从事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们抵达马兰机场,基地首长在机场迎接。
最后一次平洞核试验前,一批为祖国核盾奋斗了一生的老专家,第一次来到马兰核试验场区参观。
我作为医疗队成员也来到了场区。
这里是北山平洞试验场,就是在这个巷道里,我遇见了走在参观队伍前面,已经82岁的何泽慧院士。负责陪同她的年轻女军官都跟不上她的脚步,不停地说:“何老,您慢点,慢点”。
我们沿着主巷道又进入岔道,巷道里通风不畅,换气管道一直从洞外延伸到巷道的深处,但越往里走还是感到有些憋闷,脚下是碎石,眼前是灰暗的前方。
在我们经过的主巷道两旁,看到几处放着“永久沾染区”的牌子,这是曾爆炸过原子弹的侧道的洞口,已被永久封闭。
我们大约走了近半个小时才来到原子弹住的“房间”门口,房间不大也就几平方米。
准备爆炸的原子弹就“躺”在“房间”中间的一个台子上,台子周围有许多测试线,一直延伸到洞外的测试点。
“房间”门口有高大威武的警卫战士把守,我们想再走近看看,警卫战士伸手示意:“首长,请勿久留”。
这里是核试验场区北山,平洞试验场山体入口。
我头顶右上方是近1米粗的向巷道内输送空气的管道;脚旁是运送碎石的小推车行走的轨道;门口上下方是为巷道照明、收集核爆后数据的各种电缆(门口右侧塑料布覆盖下)。
左起:李晓萍、总装司令部李岩岩、于丽
我面前是堆积如小山的从巷道内运出的碎石;待原子弹安装好后这些碎石、水泥、沙石、铅砖都要运进巷道回填原子弹所在“房间”门前的岔道。
原子弹爆炸后战士们还要钻(挖)开回填物直到爆心取样,随后再永久封闭。
可以说每一次空爆后效应物回收,平洞、竖井地下核试验的挖掘、回填、取样、试验数据的获得都是来之不易。特别是爆心玻璃体的获取,都是战士们冒着极高放射物沾染,付出艰辛和汗水,牺牲健康乃至生命才得到的。
马兰核试验场区,北山平洞试验场主巷道。秦宪安作品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就安装在这个铁架上,
为了核试验一个山洞、一个竖井,有的一打就是几年;因要达到原子弹爆炸的地质要求,这些山体和竖井都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
许多战士新兵连训练结束就直接拉到核试验场区,开始打井、挖山洞,没等工程完成就已到了服役期。
战士们还不只是简单的挖山洞,是要有进度要求,质量要求,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各个班、排还要开展竞赛。
山洞里作业面小,干钻开挖粉尘弥漫,噪音污染;用水喷洒,又会潮湿憋闷,导致哑炮不响,无论是干钻还是喷水钻,都会对战士的身体带来伤害。
许多战士们患有皮肤病、胃病、呼吸道疾病,有的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许多战士直到退役也没有见过原子弹爆炸的场面,没有去过马兰城、没有见过首长、没有见过女兵。他们离开部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到马兰城去看一看。
上世纪50~60年代,场区的官兵住的是地窝子和帐篷,后来才有了简易房和活动板房。
1994年我们医疗队进场区给战士们体检,看到他们的内务整理得非常整洁,被子叠得有棱有角,床单洁白平整。我就问他们的班长:你们工作这么繁忙紧张,又不方便洗澡,又没有足够的水经常洗床单,战士的床单怎么还能这么干净整洁?
班长告诉我个小“秘密”:“战士们都配发有两条床单,晚上睡觉铺一条,白天再换上平整干净的床单”。
战士们不仅是内务干净整洁,他们用过的工具、铁锹、换下来的作训服、安全帽,都是靠墙边整齐规范依次摆放。衣服挂在铁锹上,扣边对折统一向右;安全帽放在铁锹把上,帽沿也是统一向右,都朝着一个方向“立正”站好。
遗憾的是那时没有手机,也没带相机,没能拍下这些场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马兰546医院中医科工作,住院的病人中有一位常年在核试验场区钻探大队工作的钻机手。他因胃疼不适来中医科住院治疗,因时间长了他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他给我们讲述的他的故事,我却记忆犹新、永远难忘。他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从陕西参军入伍的,我见到他的时他已经是志愿兵了。
他当兵十多年也结婚多年了,但由于他长期在核试验一线钻探取样,受核沾染导致不育。他在546医院中医科治疗后好转,妻子怀孕了,是双胞胎,妻子怀孕期间他一直没能回去。
妻子生产坐月子时他特批探亲,回家照顾,看到妻子生了两个健康可爱的双胞胎儿子,他激动万分。
又要照顾妻子又要照顾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一名钻探技术能手竟然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他常常是记不清哪个孩子没喂奶,给换过尿布的儿子又换了一遍,另一个却没换,但他乐在其中,辛苦并快乐着。
他晚上要起来多次照顾孩子和妻子,由于睡眠不足头脑发昏,竟然把给妻子准备蒸鸡蛋糕的鸡蛋打到了痰盂里。尽管是这样,但他讲起这一切时还是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
就在他刚到家没几天,沉浸在幸福之中,感受两个来之不易的儿子给全家带来欢喜时,突然接到了部队的电报。电文是:速归队。
铮铮铁骨的汉子,拿着电报只能是眼含热泪,依依不舍离开需要他照顾的妻儿,义无反顾回到了核试验场区。
我问他,你就不能和部队领导说说,等孩子满月了再回去?
他说:“我离开部队时就知道取样到了关键时刻,快接近爆心了,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是不批准我们钻机手休假的(还有其他的钻机手)。
他说:“领导知道我情况特殊,特批我探亲,如果不是万不得已,部队不会给我发电报的;可能是钻机出现了问题,在位的几位钻机手都比较年轻,可能修不了钻机;为了这颗原子弹试验,从打井、安装、回填、试验,到现在的取样,多少战友已奋战了几年;如果不能及时取到核爆炸后的样品,并获得有关数据,可以说就不能算核试验完全成功”。
“部队培养我多年,我就会钻探取样,别的也做不了,现在部队需要我,我必须回去”。
可是这个时候妻儿也需要他……
我也是一位母亲,深知一个妻子在怀孕和生产期间是多么需要丈夫的陪伴和关爱。
核试验基地的军嫂们为了核试验事业也在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
从我听到这个故事到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但这位核试验基地老兵的事迹依然感动着我,我是流着泪写完这段文字的。
为了我国的核试验事业,几十年来,无数热血男儿,奔赴戈壁荒漠,为此付出青春、热血、汗水、健康,有的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那些常年奋战在核试验场区一线的官兵们,他们才是托起核盾牌最坚实的底座。
这里是空军马兰场站机场,是专门为配属马兰核试验基地而修建的军用机场。
当年穿越蘑菇云、空投核弹的战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空军英雄飞行员,杨国祥(1929年10月~2017年3月13日)。
1971年12月30日,他驾驶战斗机从马兰机场起飞,空投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因投弹装置故障,第一次投弹未能成功。
他以超常胆略和精湛的飞行技艺,冒险带弹飞回基地场站,惊心动魄,感人之至!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驾机投弹成功,举国欢腾,世界震惊!
我国的核试验事业不仅有马兰基地官兵的默默奉献,空军飞行员穿越蘑菇云、空投核弹,不负使命,置生死于度外完成的壮举,同样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这次空投氢弹成功后,杨国祥受到了嘉奖,并被授予一等功。
2017年12月12号,中国首颗实战氢弹投掷英雄杨国祥纪念碑在昆明揭幕。
北京军事博物馆,杨国祥和他当年投弹驾驶的战机。
图片来自网络
1979年9月父母转业后,1992年8月重回马兰。
这是父母在546医院门诊楼前、马兰礼堂广场、后勤部办公楼大门前与外孙合影。
我和丈夫、儿子在马兰546医院门前小花园合影
1995年在马兰核试验场区,背景是“伟人山”,左起:杨茹、杨军岭、祝进
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平洞核试验,丈夫祝海元(右)、总装备部战友雷全友在核试验区,背景是“伟人山”
丈夫祝海元在马兰核试验场区
祝海元1996年7月29日在马兰核试验场区,北山核爆现场。
祝进1996年7月29日在马兰核试验场区,北山核爆现场。
这是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背景是北山核爆现场,是绝版。
参观的人们天不亮就起来了,儿子很兴奋,现场有风,睁不开眼睛,照片上的他显得有些疲惫,没有平时帅气,但这是难得的珍贵留影,还是放到美篇上吧。我没到现场,因之前几天刚随医疗队到场区巡诊回到马兰驻地。丈夫参加“战时”医疗队,在核爆第一线,儿子是跟老师、同学坐大巴车去的。
1996年7月29日,马兰核试验场区北山,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平洞)核试验。
核爆之后从远处望去整个山体都在抖动、沸腾,壮观、震撼!
核试验场区北山是英雄的北山,她内心坚韧,历经核爆数十载,外观看似完整身躯内却早已是千洞百孔、伤痕累累
今天北山依然屹立在核试验场区,见证着我国核试验事业曾经的辉煌!
1996年8月我们全家在马兰广场留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我和丈夫、儿子在马兰广场留影。
祝进1998年8月在马兰,背景是546医院大门口对面的大山。
这山看似距离不远,当年我和小伙伴们曾经想走到山脚下,但走了几个小时,天都快黑了也没有走到,只好返回。
丈夫祝海元、儿子祝进1998年8月在新疆马兰。
马兰核试验场区,永远的丰碑!
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是马兰核试验基地烈士陵园,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里长眠着军委首长朱光亚,还有28名将军,核试验基地的首任司令员张蕴钰,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等。
他们中还有以身殉职的一等功臣,546医院内外二科护士长武桂芬,及普通官兵,有的是积劳成疾而去世的科技人员。
他们都是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献身的大漠忠魂。
1996年10月16日检阅546医院女兵方队的马国惠司令员
武桂芬,1960年参军,546医院外二科护士长,1970年6月30日在执行任务中牺牲。武桂芬和我父亲都曾在546医院外二科工作。
我依然记得那天是1970年6月30日,在食堂吃晚饭时,大人们都在说武护士长因外出执行任务护送病人,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伤势很重,正在抢救;第二天早饭时,又听到大人们在说,武护士长经抢救无效,已经牺牲了。
交通事故后,武护士长忍着剧烈腹痛全力救治包扎伤员小万;武护士长当时没有外伤:“不要管我,快救小万”;因武护士长还能讲话,就忽略了对她的检查救治,她因腹部多脏器挫裂大出血,昏迷休克,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
武桂芬把青春年华永远的留在了她热爱的马兰,献给了国防和核试验事业,是我们马兰女兵的骄傲!
这是武桂芬的妹妹武桂琴,姐姐牺牲后她参军来到马兰,后来也任546医院外二科(后改为内二科)护士长。
1990年我和武桂琴都曾在546医院医务处工作。
马兰战友蔡赟PS作品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马兰人几十年在大漠戈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无愧于毛泽东主席的题词!
马兰广场全景
1964年10月16日~1996年7月29日中国共成功进行了45次核试验。
1996年10月16日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2周年,马兰基地举行盛大阅兵式(32支方队)。
前排左起第四名是我。
546医院女兵方队备受瞩目,我有幸成为方队女兵,倍感荣光与自豪!
马国惠司令员,云维春政委检阅马兰546医院女兵方队。
女兵方队第一排
马兰女兵,飒爽英姿、步伐整齐、口号嘹亮,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这张照片是1996年10月16日阅兵前几天预检时拍的,按计划阅兵那天我们要着裙装。
10月16日在新疆早已经进入深秋,往年这个季节的气温在马兰是不适宜着裙装的。1996年10月16日阅兵那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温度适宜;下午阅兵仪式刚结束不久,天空乌云密布,秋风扫叶,温度骤降。
32年前的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一天,也是风和日丽,西风微微。我们的事业惊天动地,也感天动地,天公作美,天时地利人和!
1997年8月1日,是我在马兰的最后一个八一建军节。
马兰,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有我的足迹、青春、芳华和奉献!
今生,能踏着父辈的足迹成为一名马兰女兵,能为我国的核试验事业尽微薄之力,是我一生的荣耀。
生命里有了当马兰女兵的历史,一辈子都感到骄傲!
我从几岁起就在马兰生活,也许是幼儿造血系统还没有发育健全,又长期在核试验基地生活,我的白细胞一直低于正常值。
我的白细胞最低时:1.9×109/L,现在是(2.1~2.3)×109/L,成人正常值是(4~10)×109/L。
2016年我得到了陕西省民政厅颁发的,7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2007年我因工作忙,错过了涉核人员的第三次复查体检,这证至少晚发了8年。
我的父母也分别持有5级、6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制作、撰稿:李莉
本文在制作中许多战友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美篇上公开发表后,又得到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马兰战友、其他战友、美篇上战友、美友的到访、赞赏、留言、赞许、转发,许多战友因无法联系未能致谢。
在此,向所有参与本篇制作和给予本篇关注、厚爱的战友们、读者们表示衷心地感谢!祝战友们、读者们身体健康!青春永驻!致敬!敬礼!
非常希望能联系上文中那位生双胞胎的战友,我经多方打听都没有结果,哪位战友如能知道他的情况和联系方式,请联系我。
个别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