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今宜鉴古,
鉴往可知来。
犍为县城——玉津镇,
随着改革的日新月异,
多少陪伴着我们成长的,
只属于老犍为的记忆正在逐渐消失!
何东 摄|航拍犍为城
犍为,这个生养我们的地方,
有我们熟悉的街道和青山绿水,
有我们最美好的青春韶华,
更有让我们牵挂的血脉至亲…
数百年沉浮之间,
犍为渐渐褪去当年旧貌,
喜换新颜。
何东 摄|航拍犍为城
玉津镇来源
玉津镇位于岷江下游西岸,
北距乐山58公里,南距宜宾11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先后作县治所700余年历史,
清末名城厢镇,
民国时为中城镇和旗高乡辖范围。
1951年3月更名新城镇。
1958年9月新城镇和安乐乡并入新城人民公社。
1960年1月新城镇更名城关镇。
1981年11月更名玉津镇,
以岷江出碧玉故名。
县政府大门
1992年9月撤销安乐乡,
并入玉津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9年6月撤销凤石街居委会,
并分置为凤岭街、梧荫街、天生园街、学府街、圣泉路街、漱玉街、石笕桥街等居民委员会。
至此,全镇总面积29.8平方千米。
犍为文庙
地理位置
玉津镇地处岷江和马边河三角地带,
三面环水,
大部分地域为岷江和马边河冲积平原,
仅西北部为丘陵地区,区内山峦起伏,
冲槽纵横,山峰海拔均不太高。
从北到南依次为:张纲山、舞凤山(即凤凰山,清知县王梦庚见此风景奇秀,手书“凤岭梧阴”刻于石,为本县八景之一)、大定山(真武山和翠屏山)、文豹山(即狮子山,山顶建有气象站)、棋盘山、大山坡、铜鼓顶山等。
玉津镇境内水系发达,
其中岷江从西北叉鱼滩入境,
经岷江大桥蜿蜒绕县城流向黄旗山,
进而折向西南,
于朱石滩处再折向东南于河口街出境。
马边河从清溪南岸沱入本镇铜高村,
经机场村入河口街汇入岷江。
岷江
历史悠久
玉津镇为城历史久远。
北宋理学家邵雍为避战乱,
举家于北宋末年迁来犍为,
于城西大定山建寓居名安乐窝;
安乐窝的寓意很好:
安时顺处,乐由心生,
解放后,安乐窝所在的乡定名为安乐乡,
寓指人民居有定所,安其所业,
从此安居乐业。
地域范围则涵盖了整个县城郊区,
南北纵横有十公里,东西距离约五公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
因撤乡并镇,安乐乡并入了玉津镇管辖。
安乐乡的名字在犍为版图上消失了。
但安乐文化作为犍为的名片,
它的探索研究却才刚刚开始,
正可谓:江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
犍为大十字路口
龙池公园
池壕沟街
交通发达
玉津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国道213线穿城而过。
2000年底全镇实现每个组通公路,
岷江水道的犍为盐关码头,
已成为本县产品的出海通道,
上可达乐山,下可达宜宾、重庆乃至上海。
如今的犍为“一航一港一高速两铁三干线”
构建高速、高铁、航道、干线公路
四大交通网络通道贯穿全县
盐关码头|牛晓勇摄
西街龙池车站
经济发展
玉津镇经济在民国时期,
城区以手工业作坊为主,
解放后凡未停办的厂均于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
改造成为合作企业,
并先后新建了县属米厂、石灰社、新城农具社等一批企业。
7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兴起,
国营、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0年末,镇境内有各类企业百余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凤生纸业、华生瓶业、玻制厂、玉津印包厂、川南减震器公司、成华瓷业、粮油工业公司、蜀乐药业、明丰化工厂、自来水厂、天然气公司等近20家。
农村经济从民国以前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
均以粮食种植为主。
进入90年代,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到2000年全镇发展茉莉花花卉、蔬菜、畜禽养殖,
1995年11月国家民政部授予本镇“中国乡镇之星”殊荣。
1997年11月经县委、政府验收,
本镇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犍为南街
嘉会门
城门
文化产业
玉津镇内有高中、职中各1所;
初中、小学、幼儿园若干;
此外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校等。
文化产业发展空前,玉津镇内电影院、歌城、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发展迅速,而且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保存完好的有文庙。
已毁的古墓、古迹有张纲墓、邵伯温墓、城隍庙、武庙等。
犍为文庙
发展是一座城市的阵痛,
可能会因为一些地标的消失而唏嘘不已,
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工程的建设而怨声载道。
昔日的犍为郡虽不比今日的繁华,
却是老一代人刻在心头永久的记忆!
城市在进步,市政在便捷,
一座崭新的犍为城同样散发着往昔的荣光。
何东 摄|黄旗坝
何东 摄|鹭岛广场
何东 摄|晶蓝湾
何东 摄|黄旗大道环岛公路
何东 摄|犍为分洪濠
犍为玉津镇
这个具有“古韵”的千年古城
站前的商店、摩的师傅的拉喊……
无不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那些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记忆
都是时间带不走的珍藏
……
-END-
来源:犍为县志
图片:岷江历史资料库、何东、牛晓勇、头图-宋伟摄
编辑策划: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