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浏阳片)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332.9公斤

解锁“四高”技能,粮食高位增产

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浏阳片)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332.9公斤,较去年增长9.96%

在浏阳市沙市镇,农民正在驾驶农机收割水稻。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通讯员 刘友琼

以“科技增粮、增产提质”为主攻点,长沙近年来启动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的“四高”试验示范区建设,梯次打造千亩核心示范片、万亩综合试验区、十万亩辐射带动区,促进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在创新粮食生产模式、挖掘粮食生产动能上走出一条新路子。实测显示,2023年全市“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平均双季亩产达1298.52公斤,较2022年增长6.68%,实现高位增产。

浏阳片是全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的“明星片区”。近日,记者走进浏阳市沙市镇,5200公顷的耕地上,收割接近尾声,金色沃野上,不少农人在田间忙碌,将秸秆打捆回收,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的稻草香;烘干仓储区里,机器轰鸣,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光亮饱满的大米被成袋成袋地包装、运往市场;这样的丰收,是农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的最美回报,也是“四高”经验的最有力表达。

院士领衔 科技增粮有底气

“跟着院士种粮,一年更比一年好,今年的早、晚稻都是大丰收,双季稻周年亩产高达1332.9公斤!”近日,经过实测实收,“四高”试验示范区(浏阳片)的双季稻测产数据新鲜出炉。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数字,沙市镇种粮大户邓见加在田间激动不已,相比去年,亩产增幅达9.96%。“这一年在院士团队领衔指导下,真正实现了良田、良种、良技、良法‘四良’配套,增产明显。”

近年来,长沙利用科研院所资源优势,按照一个院士专家团队联系指导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建设一批示范基地(项目)的模式,率先发展院士农业。今年来,柏连阳院士先后13次亲赴示范区现场指导,深入田间开展巡查问诊;市级4个技术指导服务组与院士专家团队密切配合,保持每周2至3次的高频次“诊田”,对示范片区经营主体实现整好田、选好种、育好秧、施好肥、防好病、全程机械化的“五好一化”关键技术培训全覆盖。

数字赋能 农田基础大提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正通过对项目区农田、道路、水利设施等重新规划建设,打造‘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目前,农业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覆盖面已达80%。”沙市镇农办主任周亮亮表示,今年3月,在河背村开工的“四高”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约150公顷,投入近1800万元,包括农田平整28.46公顷,新修泵站2个,防渗灌排沟渠14.8千米,整修机耕路7.9千米,大大提高了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

要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智慧农业的应用不可或缺。在沙市镇“四高”试验示范核心区,建设有28公顷的智慧农田区,通过设置田间气象站、田间视频监控、智能灌溉等设备,结合无人机、卫星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农田管理平台,实现农田的数字化和数据采集等功能,为农户提供科学指导、智能决策,实现精准作业,逐步使农户从经验种植转变为数字种植。

耕种管收 农事服务“一条龙”

“从卖粮转为卖米,其实就是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以前追求的就是种好田卖好粮,而作为现代农民,延伸产业链可以让田间产生更多的效益。”浏阳市木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海明告诉记者。“90后”的他被当地农户称为“田保姆”,返乡创业后,致力于在当地开展水稻社会化“十代”服务,为农户提供从育秧插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到烘干加工等全流程的帮助。

他介绍道,其合作社共流转了120公顷土地,以双季稻种植为主,在中洲、秧田、沙市等村与农户签订300公顷的水稻育秧插秧等订单,并在下半年完成了1600吨左右稻谷烘干任务,有效节省劳动力,助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今年以来,镇上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一个全程机械化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服务农民。”沙市镇农办干事李哲理介绍道,该农事服务中心预计占地4公顷,以机械化生产、社会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为运行模式,集育秧、烘干、仓储、加工和办公于一体,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目前,市级范围内也正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政府牵头+专家指导+农户参与”模式,示范区水稻种植从机耕、机插(抛)到机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同时,推进集中育秧,在试验示范区全面实施种子包衣技术、浸种消毒催芽技术、自动化流水线播种技术、设施化育苗技术和有序机抛等。今年,长沙市新建20家工厂化育秧中心,全市落实早稻集中育秧面积74400公顷,占全市早稻面积的75.7%。

来源:长沙晚报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