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淮北市:矿山披新绿 转型闯新路

 

  题图:2月10日,在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铝箔车间忙碌。本报记者 李 博 摄

  近年来,淮北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大治理大修复大保护,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从“乌金之城”到“公园美城”——

  生态立市,绿色蝶变

  2月10日,记者来到淮北市绿金湖圆梦岛,只见湖面碧波荡漾,不时有水鸟掠过,微风吹拂,扑面而来的清凉和湿润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是房屋坍塌、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后变化可大了。”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朱成文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绿金湖是经地下水上升、聚集降雨和汇集地表水形成的人工塌陷湖泊,经多年综合治理后,形成水域面积1.16万亩,总蓄水量3680万立方米的人工内湖。

  为减轻采煤沉陷带来的危害,淮北摸索出了“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截至2022年底,该市已投入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资金约157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面积约21.9万亩,治理率达51.5%。

  此外,淮北探索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通过提前挖出表土、注浆加固等方式对未完全稳沉的土地进行提前治理。“比如‘覆岩隔层注浆充填’技术,利用高压浆液对地下采空区裂隙、离层进行充填,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朱成文介绍,基于此技术,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矿采空区上建成了近百米高的21层现代化办公大楼。

  自绿金湖公园沿创新大道一路向东,迎面山峦起伏的便是被当地人称为“三青山”之一的泉山。泉山曾因采石导致山体裸露、景观破坏严重,如今,记者现场看到,裸露的山体已铺上草皮,观景栈道沿山势建设,一条人工瀑布从山上落下,山体修复工程已现成果。

  “这个采石宕口南北长1.9千米,最高处相对高差120米,被毁山体32万平方米。”淮北市烈山区常务副区长李响告诉记者,在泉山项目的治理过程中,利用了“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七步造林法,有效恢复了矿山生态。

  经过一代代淮北人的不懈努力,淮北正向“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山水生态美城华丽转身,成为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区”。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

  “五群十链”,产业升级

  转型发展要成功,不仅要甩掉采煤沉陷等生态环境“旧包袱”,也要锻造新动能。目前,淮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服务业协调并进。

  在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铝箔生产车间内,高水平铝箔轧机正快速运转。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动力电池铝箔等产品,与国内电池行业的多个头部企业均有合作。

  离中基电池箔公司不远处,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也是一派忙碌景象。“我们公司主要生产高精度双零箔、环保家用箔等铝加工产品,订单排到两个月后了。”力幕新材料董事长梁稳告诉记者,该公司的铝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数码电池、新能源汽车、空调制冷等多个领域,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3亿元。

  上述两个企业是淮北市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淮北加快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5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10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优良的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融,成为淮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解。2022年以来,淮北持续深化“一改两为”,集中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多措并举补短板、抓整改、促提升,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产业发展。

  2022年,淮北市“五群十链”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约60%,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新能源产业链产值增速分别达13.6%和36.8%,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基地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从“巴掌地”到“高产田”——

  乡村振兴,富民强村

  2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这里万亩良田连片,秧苗浅浅,田间还配备了小型气象站和土壤墒情仪。

  “以前这里的地非常零散,机械化耕作很难施展,斜尖子地埂多,种植管理费用高。”五沟镇副镇长王勇表示,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土地零散化的缺点日益凸显。

  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淮北市在庙前村试点推行“一村一块田”改革,将全村6524块平均面积不足2亩的“巴掌田”整合成一块万亩高标准农田,再将全村土地整体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公司,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机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集体受益,庙前村“一村一块田”改革也成为淮北探索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径。“村民收益仅地租一项,每年亩均增收400元以上。村集体并田后每年新增地租收益70多万元,另增托管服务费20万元,2023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140万元。”王勇告诉记者,改革后亩均土地流转价格提高400元至600元,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亩均生产成本降低60元至80元。

  在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农场内,成方连片的田地中正在培育小麦良种。“以前我们都是从外面买进种子,现在是向外输出良种。”柳丰种业董事长刘超介绍,该公司目前流转土地2200亩用于小麦原种繁殖,并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扩大繁育小麦、大豆良种的规模,销售网络覆盖十几个省市。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柳丰种业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基地”的运行模式推进“种子工程”,选育出小麦新品系30余个。“近年来,我们培育出了适合在安徽种植的新品种,并向很多农户传授复播大豆技术,提高农户收入。”刘超说。

  2022年,淮北建成高标准农田22.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1.8%。该市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革18.35万亩,土地流转率提高9个百分点,有效破解了农业规模化发展难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许昊杰)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