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汤加火山爆发致6万多次闪电、冲击波超2万公里,会影响气候么?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于当地时间14日至15日发生了两次剧烈喷发,引发全球范围的大气冲击波。卫星图像表明,这场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冲击波效果犹如投入池塘中的一颗小石子,产生的波纹以惊人的速度向外传播。

从斐济、新西兰等周边国家,到遥远的中国、日本、美国,甚至英国等一万公里以外的国家,多个国家的气象站都记录到了气压的波动。全球的水位监测数据也显示,这场火山喷发引发了跨海洋的海啸,影响了几乎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

 

这次火山喷发的冲击波力量巨大,传播至一万公里之外的地区,气压异常波动。据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消息,这是人类首次在气象卫星上监测到火山喷发造成的冲击波。第一次冲击波横扫近8000英里到达新英格兰州南部,而第二次冲击波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行程超过第一次的两倍,接近1.7万英里,平均速度高达680英里/小时。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火山学家珍妮·克里普纳指出,这场火山灰喷发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包括火山闪电和海啸,给一个孤立的社区带来了噩梦般的局面。火山灰羽流中的静电放电强度相当于地球上最猛烈的雷暴的两倍,在火山首次爆发后仅15分钟内就产生了6万多次闪电,相当于每秒近70次闪电。

 

不同于一般的雷暴,这次火山灰羽流能够穿透对流层顶并进入平流层,释放大量火山灰、气体和水蒸气形成巨大的云团。卫星图像显示,冲击波从火山灰羽流穿透对流层顶的地方向外"荡漾",形成涟漪,就像是扔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波纹一样。世界各地的气象站监测到了气压的波动,包括距离汤加约9000公里的中国香港、距离超过9300公里的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及距离超过1.7万公里的斯洛文尼亚。

在冲击波迅速回旋的同时,海啸也随之而来,尤其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地区。海啸波穿越广阔的太平洋,冲向北美西海岸,对美国阿拉斯加州、华盛顿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多个地区产生了海啸影响。中国沿海海域也在16日凌晨监测到了海啸波。

 

火山学家杰基·奥尔巴赫表示,虽然冲击波不是海啸的主要原因,但这个相对较小的海底火山岛喷发却能引发如此猛烈的海啸,显示出了其惊人的力量。在距离汤加大约2400公里的新西兰,多个地区的民众听到了火山喷发的巨大轰鸣声,声音传播得非常遥远。

奥克兰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解释说,火山喷发向大气注入了巨大的能量,爆炸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他表示,这种声音像是火山为中心的脉冲,向外扩散。伊斯特说,这种声音脉冲以每秒三公里的速度传播,因此新西兰民众能够在两小时前听到这种声音,而北岛居民比南岛居民更早听到。

 

火山喷发可能在源头产生音爆,但当压力波到达新西兰时,已经变成了普通的声音。历史上,大型火山爆发通常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并听到,如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和1886年新西兰的塔拉维拉火山爆发。

除了火山喷发直接的影响外,一些人还猜测火山可能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火山爆发通常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气溶胶,如果数量足够多,可能导致地球降温,扼杀拉尼娜模式。然而,一些专家认为,此次火山喷发释放的规模相对较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气

 

候影响。密歇根理工大学的教授西蒙·卡恩指出,目前看来,这次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规模似乎不足以引起极端的气候变化。通常情况下,需要释放5到10倍的二氧化硫浓度才能开始对气候产生可测量的影响。而罗格斯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艾伦·罗伯克表示,为了实现地球降温,需要释放巨大数量的二氧化硫,至少达到100万吨甚至更多。

根据卫星测量,此次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约为40万吨,可能仅对气候产生很小的影响,相当于大约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1/50,或者平均降温约0.01摄氏度。

尽管对气候影响持谨慎态度,但专家们强调,需要继续监测火山喷发并收集相关数据。火山学家克里普纳表示,现在最大的未知因素是关于汤加人民的情况。这次火山喷发可能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目前仍无法确定喷发是否已经结束。

汤加是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岛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努库阿洛法。据报道,由于火山喷发导致海底通信线路损坏,汤加目前被与世隔绝。通信企业表示,恢复汤加的对外通信可能需要长达两周的时间。尽管部分地区的火山灰已经沉降,但仍有大量火山灰悬浮在空中,甚至飘到了澳大利亚。

这次火山喷发引发的全球性影响提醒我们,自然界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虽然科学家们可以监测和研究火山活动,但火山的突发事件仍然会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减少其潜在的危害。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地球的自然环境,并致力于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以减少灾害事件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