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夜间,天津普降雷阵雨,个别站暴雨,截至29日07时,全市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滨海新区的塘沽,雨量为61.5毫米。根据市气象台预报:“29日白天至前半夜,天津仍有大到暴雨,雨量分布不均,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中午到傍晚,主要降雨时段从13点左右开始。同时,海河流域也将自西向东出现明显降雨过程。”正如预报的那样,降雨在上午短暂停歇之后,于中午12点55分如约而至,雨强较大,并伴有雷电和大风的出现。29日07时到16时,全市平均降水已达21.7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滨海新区的大港国家一般气象站,雨量为107.8毫米。
29日13点左右,降水在上午短暂停歇之后,中午如约而至
针对此次降雨过程,市气象局提前预判、滚动预报、及时服务,并制定强降雨过程气象服务保障方案,全力保障城市防汛排涝及海河流域防汛工作。
自7月27日开始,市气象局加强岗位值守,加强天气会商研判,全力部署应对强降雨天气
市气象局于7月27日开始,每日向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发布《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服务材料,对降雨出现的时间、强度、量级、落区等滚动发布最新预报和服务建议,助力防汛排涝,保障公众生活和出行安全。市气象局于28日15时启动暴雨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29日07时将应急响应升至Ⅱ级,全力做好应急保障服务。
气象预报人员时刻紧盯雷达、云图、实况等气象资料,分析研判降雨出现的时间、量级和影响范围
首席预报员不断查看各类气象资料,提升预报的精准度
决策气象服务人员根据最新天气变化趋势随时向市委、市政府及防汛排涝各部门制作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信息,为防汛工作提供依据
海河流域气象预报人员分析流域各河系降水量及降水落区,为海委做好防汛指挥气象服务
市气象局与海委水文局开展天气会商,预报分析海河流域各河系降水情况
随着天气的进一步发展,28日18时许,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蓟州分局与蓟州区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提醒北部山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徒边坡等危险区域的巡查、监测和防范。21时30分,市气象局再次组织开展全市天气会商,加密天气分析,确保预报服务及时到位。22时40分,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后半夜到明天将有雷电活动,并伴有30-50毫米/小时的短时强降水、7-9级短时大风,提醒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
降雨步步逼近,预报服务也时刻紧追、不断更新。29日3时55分,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提醒早晨到傍晚天津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可达80-100毫米。12时45分,市气象台将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提醒未来6小时天津市区及环城四区、静海区、宁河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
市气象局28日晚21点30分组织开展全市气象部门天气会商,对降雨云团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市气象局应急响应状态中,时刻关注最新天气资料,研判降雨变化趋势
气象雷达是追踪降雨发展的重要手段,预报员可通过雷达回波外推技术,推算出降雨影响天津的时间和量级
市气象局大力发展网格化分析技术,建立了三维时空网格客观要素预报及逐时滚动系统,具备了发布1公里乘1公里高时空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能力
市气象局强化市-区两级天气联动、省际气象部门天气联防以及与海委水文局等跨部门的联防服务。根据气象局的预报,7月28日傍晚,天津市防办启动市防洪Ⅳ级应急响应,全市各相关部门迅速启动防汛、排水、除涝预案。海河防总启动海河防总Ⅳ级应急响应,海河防总各成员单位进入流域防汛应急状态。
“七下八上”是天津的主汛期,此时降雨多为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边缘影响的降雨,因此“副高”北抬或南撤速度的快慢,对降雨出现和持续时间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当有天气系统出现的时候,预报员往往每隔几分钟就要对最新的天气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实时追踪到天气系统的新变化,尽最大努力保障预报的准确性。
为加强气象预报服务信息的覆盖面,市气象局各部门通力配合,在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及时的同时,多手段广传播。自27日开始,市气象局先后组织媒体集中采访、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降雨预报,并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电视等多种途径,提醒公众做好降雨应对措施;充分发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农村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的作用,将预报预警信息送入农村、社区等“最后一公里”;通过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向港口、航运、交通、海事、电力等天气高敏感行业发布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醒做好风险防范,加强生产作业的安全保障。
“天津气象”,“天津天气”微信公众号连发5篇天津信息推送,总阅读量达8.1万
“天津天气”,“天津气象”微博全力做好公众服务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接受媒体采访
市气象局通过电视频道持续报道降雨过程
市气象局不断完善城市积水实时监测预警推送服务,在中心城区和环城四区安装积水监测设备,在强降雨天气过程中实时监测道路积水深度,并预测未来一小时积水深度
(编辑: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