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谷星月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墨脱完成6套自动气象站的架设任务,结合前期已架设的自动气象站,初步建成海拔总跨度近3400米(海拔800米至4300米)、平均海拔间隔约300米的垂直气候观测体系,为研究喜马拉雅山东段水热等环境因子随水汽通道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和厘清印度季风影响下喜马拉雅东部地区的气候、生态、水文、冰川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及机制奠定基础。
据了解,墨脱及周边地区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涵盖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同时也是印度季风进入高原的水汽通道和我国海洋性冰川的发育中心。由于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该区域一直缺乏完整的沿海拔梯度气候观测体系,极大阻碍了对该地区大气、水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灾害过程、冰川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全力推进墨脱垂直气候观测体系建设事宜,统筹已有的7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增设6套自动气象站开展加密观测,目前已形成由13套气象站构成的垂直气候观测体系。
此次架设的自动气象站位于嘎隆拉山口(海拔4300米)与墨脱中心(海拔820米)之间,直线距离约60公里,区域内地形复杂,属滑坡、塌方、泥石流、落石、雪崩、冰崩、水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图一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清理路面崩塌的巨石。张继峰 摄
图二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乘坐的车辆正在通过陡峭的积雪路段。张继峰 摄
图三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架设自动气象站。张继峰 摄
图四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架设自动气象站。纪明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