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辉煌70年】我的气象30年——陈立军

我的气象30年

武清区气象局 | 陈立军

夕阳已染红了大地

我正在回家的路上

我赶着路 路在追我

修长的身影伴着我

……

走在风景如画的院区里,徜徉在弯弯的小路上,突然在不远处传来这首动听的老歌,顿时勾起了我的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成为气象人30年了。30年的风风雨雨,不知不觉悄然过去,回忆过去感慨万千,真的有太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有着依依不舍的深情。如果你问我30年时间都去哪了?有时抚今追昔,总有一些记忆的片段萦绕脑际……

1988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就在那一年,我怀着梦想与疑惑、渴望与憧憬,告别父母,远离故土,鸣鸣的汽笛带我踏上一段充满希冀的青春征程。那时候的我,只知道天气预报,“气象”还只是听别人传说,没想到这一年的9月我与“气象”结缘了,踏进了南昌气象学校的大门。

1992年7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基层气象台站——武清区气象局(当时叫武清县气象站),由一名学生正式成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当时的我怀着一份激情准备到新的工作天地中干一番事业,但是到单位报到后,眼前的现实与想象差距太大了。大门口两侧砖柱上挂着两扇生了锈的铁门,砖柱上水泥刻着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几个字都裂了缝。往里走院子不大,南侧有一矮墙,墙那边就是简单朴素的观测场。再往里左侧是涂了紫色的两层红砖办公小楼,绿色木头门窗已显得有些老旧,局部已经有点糟了……

我被安排到地面观测组,观测内容跟学校学习的专业基本一致。经过3个月的跟班学习,我开始独立值班了。那时候业务的要求特别严,不能出一点儿问题,以至于让我有些忐忑,开始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一日三次的机械性的观测,渐渐地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也标志着从此我的气象工作正式开始了。

记得有一次,值班期间整理风向风速自记纸,有两个10分钟段风向划的“∣”不清晰,不好判断10分钟风向,我没多想就大概标出了风向,当带班师傅校对我的记录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对我提出批评:“遇到这种情况,要严格按照观测规范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再确定10分钟的风向,不能不经考虑随意写上”,带班师傅说,“气象工作尤其是地面观测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蒙也不能大概,一点也不能含糊”。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深,以至于今后每次交接班的时候,我都按照工作要求,每一步每一个程序都不落下,下班前观测簿、查算表、算盘等摆放整齐,卫生打扫干净,等待下一个值班者接班。在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老师傅这种工作严谨、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对我今后的工作深深地影响着,到现在还经常浮现在脑海中。

气象站就是这样一个集体,虽然一共十二三个人,室内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但那个时候崇尚以站为家,人人的工作热情都特别高,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种气氛也深深感染着我,让我真正热爱上这一份职业,并以成为一名“气象人”而骄傲。

1996年,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我们由站改局,气象各项工作也逐渐全面开花,我的测报工作发生质的变化,编码发报、制作报表、预审等开始使用计算机,PC-1500、386、486还会时常记起,局里建立气象信息“121”声讯系统。1997年6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觉得气象现代化逐步开始了……那几年气象工作的变化,计算机的使用,让我感到了知识的不足,虽然说当时在学校学过一些,但也是简单的“皮毛”,跟这个时候的计算机完全不一样了,我开始到书店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力争在测报工作中逐渐掌握和熟悉计算机应用。

2000年进入了新纪元,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撤县建区,街道拓宽了、楼房建高了、汽车增多了、同志们的热情更高了……这一年,因单位工作需要,我转到科技服务岗。当时,科技服务主要是防雷检测,当时的防雷检测工作社会上还不是普遍认可,防雷验收工作刚刚开展。转到新的岗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由于以前养成的良好习惯,我开始坚持自学防雷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市局培训,在每天的防雷工作中严格按照防雷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去做,起早贪黑开展防雷业务,经过努力很快我成为一名技术骨干,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5年,因周围环境和规划的原因,阔别了那栋让我难以割舍的老房子、观测场等等不能忘记的一切,以至于现在偶尔见到它都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新局坐落在宽阔公路一侧的绿化带中,周围空旷,环境优美。几年来,由于气象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化开始,新局建立了自动气象站,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相结合,气象预报准确及时。

2008年,气象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基础业务、科技服务、防雷检测及验收工作进入了“快车道”,有了大发展,这一年全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同年5月27日,我国又成功发射了一颗风云气象卫星,国家气象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2015年,我们又搬入新的办公楼,这次局址按区规划选址,周围无高大建筑,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要求,新建成的院区环境更优美,观测场、院区,绿草茵茵,风景如画,办公楼宽敞、明亮、整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气象事业发展的结果。

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气象事业紧跟时代步伐,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我所在的气象部门在全区29个镇街建立了气象观测自动站,工作全部自动化,实现了无人观测,以前的人工观测已成“过去式”。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微信、微博、警报系统、电子显示屏、农村广播大喇叭等,全区镇街建立了29个气象服务信息服务站和600有多气象信息员的队伍,形成村村通“气象”,人人知“气象”的场面。

弹指一挥间,我的气象生涯将近30个年头了,这30年里,从萧索到繁荣,从沉寂到腾飞,我见证了气象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气象精神一代代的传承。

来源:武清区气象局 陈立军

传递指尖正能量 唱响武清好声音

我知道你在看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