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新闻网
受台风“烟花”影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7月22日08时至25日06时,全区面雨量67毫米,共有138个站雨量大于50毫米;共有18个站点出现8级以上大风。
杭州市临安区24日21时升级应急响应为一级。全局24小时待命,密切跟踪监测台风发展动态、降雨量,每日发布1-2期天气专报和重要天气报,并在各服务平台转发台风报告单和相关气象材料。主要负责人带队入驻临安区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值守班,为抗击台风决策工作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站长制”抗击台风扎实有力
6月前,临安区气象局通过积极探索社会化保障服务,将部门保障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全省首家采用气象站站长管理“站长制”模式,让全区230个“远程遥控站”变成“有人维护站”,推开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管理新模式。
临安区气象局共建230个自动气象站,率先打造行政村气象监测网,实现监测精密到村,预警服务到点,创建基层防灾减灾有效新路经。但是临安区地域面积大,区域自动站分布面广、量大、分散,维修保养耗时长、成本高。“站长制”设立公益志愿岗,将各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交由聘用站长来打理。各站长主要由综合治理网格员、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以及学校保安、农民等人员组成。上岗后,气象站站长定期对所辖站的仪器进行巡检,对气象探测环境情况进行巡查,处理初步故障排查、雨量疏通等简单维修工作。
站长对所辖自动气象站进行巡检。
台风“烟花”影响前,新上任的200余位站长对所辖自动气象站进行巡查,对探测环境进行整体巡视,并配合气象台做好全区雨量可疑站点的疏通维护,全体待命做好准备工作,形成以部门保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保障机制。这样一支新的社会气象服务保障队伍,切实提升气象装备保障的综合能力,提高气象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台风“烟花”影响期间提供扎实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新建雷达增强天气把控
2020年,临安启动建设综合气象探测基地,部署L波段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探测6km以下的气流变化,弥补临安区西部地区高空风的探测空白。2021年1月风廓线雷达投入试运行。
为了弥补临安地区雷达低层探测缺口,根据地理特点,在东部锦北街道大梁山和中西部太阳镇笔架尖分别布设X波段天气雷达,对局地短时强降水、雷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能进行有效探测识别和早期预警。
结合新雷达的使用,“烟花”影响期间发布暴雨橙色预警1次,台风预警3次,有效规避气象灾害风险。
数字平台赋能整体智治
自动报警结合主动叫应。在整合全区行政村自动站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制定报警体系。一方面,及时实施本地自动预警。当降水量超阈值时,气象监测预警自动报警系统会向相应村社、镇街及部门责任人发送实况手机报警短信,提醒做好防备。另一方面,实行“点对点叫应”机制。当降水量达高风险阈值时,气象台通过电话提醒镇街相关领导,为防灾减灾决策赢得宝贵时间。7月22日至24日,《杭州市临安区风雨阈值报警系统》共发出30次报警。点对点短信叫应岛石、龙岗、板桥等镇街和所辖相关行政村负责人;发布台风和暴雨预警后,电话叫应应急、规资、水利等部门和各镇街;24日上午出现明显风雨,电话叫应高虹镇、天目山管理局等镇街和单位。
“城市大脑气象数字驾驶舱”应用
精细通报结合自助查询。临安区气象局建立本地特色化气象通报,按照不同预警信号级别,分别向各防汛决策人员及时通报实况和预报。同时,推出“城市大脑气象数字驾驶舱”应用,实时显示行政村自动气象站实况、雷达拼图、气候指标、未来3小时临近预报等。6月26日,气象数字驾驶舱系统全面投入应用。“烟花”影响期间,气象数字驾驶舱成为防汛防台风相关单位获得气象数据的重要平台,为防御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数据决策支撑。
全区推送结合靶向服务。一方面创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发布平台,建立面向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镇街、村社决策人员的预警信号发布机制;一方面推动建设“防灾天目”平台,气象、应急、规资、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联合,构建隐患调查精细、风险监测自动、灾(险)情处置高效的自然灾害精密防治体系;另一方面扩大预警发布覆盖面,除电视、短信、微博、微信等常规发布渠道外,扩充基层发布渠道,自动语音电话联系到责任人,发放农家乐(民宿)灾害风险提示卡,共享3400个华数“村村响”大喇叭,解决预警接收“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25日6时,全区28家景区景点、26家旅行社和1730家农家乐(民宿)收到紧急通知,28家景区已全部关停,临水临崖、易发生灾害的21家农家乐游客已全部劝离,共计劝退计划来临客人33152人,取消旅行社近期团队21个,转移安置危险地区人员17311人。
(作者:岳毅 责任编辑:郝静)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