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在寸滩一带生活的痕迹
先巴人择水而居,沿长江的寸滩街道的赵家溪、羊坝滩、朝阳河,铁山坪街道的太平村、鱼嘴的大坝村朝阳溪等地,考古发现上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1979年至1980年冬,在寸滩羊坝滩出土石器41件和泥质褐陶多片,其中有一件被专家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砍砸器;寸滩水文站附近,出土石器15件;寸滩朝阳河,出土石器14件;寸滩赵家溪,出土石器13件。在唐家沱前进二队,出土石器22件。2007年在鱼嘴大坝子一带的文物发掘中,出土有网坠、石斧和石锛等新石器时代人类工具。可见,区境自古以来就有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古滩城
《舆地纪胜》记载,在巴县东七十九里岷江岸,周一百步,阔五尺,相传巴子於此置津立城,名古滩城。
据众多史书记载,先巴人曾在江北区境的鱼嘴至铜锣峡一带置津立城,居留过一段时期,史书称古滩城,这是比巴人主城(古重庆江州城)更早的一处巴人城邑,据考在郭家沱与鱼嘴的大坝子一带。
东汉北府城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借蜀国内乱为由伐蜀,顺道灭巴。秦灭巴后,将巴地置为巴郡,治所江州,区境属巴郡江州之地。
东汉(公元25一220年)时期,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置北府城(又名柑橘宫),《华阳国志》载:“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是也。”江北嘴一带是巴民巴郡政治、军事、经济活动中心。
西南历史学家重师大教授管维良在《重庆建置史略》中称:“公元三十六年,光武帝刘秀进占四川,整个东汉时期对四川建置改动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曾在今江北区嘉陵江出口处的嘴上,新筑一城叫甘桔宫,后世谓之‘北府城’,并一度将巴郡及江州县的治所迁于该地”。
三国时期铜锣峡置阳关
蜀汉刘备政权(公元221—226 年)时期,设江州都督驻阳关巴子梁,阳关巴子梁在今江北区唐家沱铜锣峡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曰:“东迳阳关巴子梁,巴之三关斯其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第一百三十六·巴县》中曰:“本汉江州县地属巴郡……州东北二十里有石洞峡,即刘备置关之所,东西约长二里。”“东西约长二里”与巴子梁700米的长度相近。铜锣峡古曾称石洞峡,刘备置关之处利用了巴人阳关的地理优势。
北周属巴县地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巴县,江北即为巴县属地。隋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583年),隋改“楚州”为“渝州”(因嘉陵江又名渝水),辖巴县、江阳(今江津)、汉平(今涪陵)三县。隋、唐至北宋末,江北仍为渝州巴县地。
北宗年间(公元1124年),渝北区洛碛人冯时行中了当朝状元。曾著《缙公文集》43卷。在雅安任上不幸去世,后来移葬于鱼嘴镇的鱼嘴沱上游石岩上。
明朝睿陵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末农民起义将领明玉珍率兵数千人从奉节(夔州)溯江而上,攻占重庆。1358年明玉珍破成都,占领四川全省。1363年明玉珍称帝,国号为“夏”,年号天统,定都重庆。夏天统四年1366年,明玉珍卒,葬于江北嘴(睿陵,今江北城明玉珍陈列馆),时年37岁。子明升继位。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率水师直抵铜锣峡,幼主明升请降,大夏亡。
后来明升被朱元璋迁徙辽东。2001年始,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六,韩国明氏后人到江北城明玉珍陈列馆举行祭祖活动。
清代江巴分治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改路为府,在巴县境内置七十二里,又置江北镇,治所江北城。
清乾隆三年(1738年),因江北镇地位重要,重庆府特设同知署,专门署理江北镇事务。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庆府同知衙门从白象街迁至江北城,江北镇即从巴县分出,划为重庆府的直辖区域,升格建置为江北厅。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北厅扩大厅域,分巴县义里十甲、礼里十甲及仁里上六甲,共42个场,隶江北厅,史称“江巴分治”。江北厅地域相当于今江北区、渝北区和北碚区嘉陵江北岸区域。
江北嘴筑十城门
嘉庆元年(1798 年)白莲从达州奔袭过来,占领离江北城仅三十里的鸳鸯场等地,江北城的富人们纷纷逃离。事后,同知李在文集资修筑江北城墙。建嘉陵、镇安、岷江、问津四道土城门,以防外袭。
道光十二年(1832 年)新任江北同知高学濂,再次募资万余金重新修筑城墙。并从巴县请来黄云衢主持修筑工程。但不久高学濂调离,筑城工程中断。同年,旗人福珠郎阿奉命任江北厅同知,主江北厅事,并接替高学濂修筑城墙。道光十五年(1836年)修筑工程竣工。城墙周长为五里皆为条石砌成。开八门:文星门、东升门、问津门、汇川门、觐阳门、保定门、金沙门、镇安门。
咸丰十年(1860 年),江北厅新任同知符葆巡视江北城垣后,感到西边防守薄弱,遂筹资重新修筑外城墙,增建嘉陵、永平二门。至此,江北城共建有十门,保定门、觐阳门、汇川门、东升门、问津门、文星门、金沙门、镇安门、永平门、嘉陵门,城垣合围面积近1平方公里,史称“咸丰十门石城”。
道光年间编修《江北厅志》
福珠郎阿任江北厅同知时,监工修筑江北城墙,还主持编修了《江北厅志》。清道光十九年(1839),组织土著名文士60余人,特聘宋煊、黄云衢协助,历经3年时间采编、考证,完成了8卷约12万字的《江北厅志》。该志设舆地、食货、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7个门类88个条目,景式江北舆图、城图及礼器类图36幅。是江北地域第一部方志。
民国初期厅更名县
1913年,民国时期废府、厅、州称谓,以道统县,江北厅改为江北县,县治所驻江北城。同年,刘伯承从开县来重庆,考入蜀军政府在江北城三山庙创办的陆军将弁学堂速成班,一年后毕业。后成长为军事家、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1921年,刘湘在重庆就任四川各路军总司令和四川省长,设重庆商埠督办,由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兼任督办,以巴县城关(老渝中区)及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作为辖区,在江北县城设江北办事处。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中国同学重庆建设局局长唐建章筹资在江北城建江北公园,1929年竣工,占地3.17公顷。后在江北公园外侧建成“測候所”,为重庆地区最早气象站。同年,成立重庆市,定为省辖市,潘文华任市长。江北办事处为重庆市江北市政管理处,驻江北城,区境为市辖属地。
抗战迁入兵工企业
抗战期间,大批的工厂企业兵工厂西迁入驻江北长江、嘉陵江沿岸。
金陵兵工厂,1937年冬迁入嘉陵江北簸箕石的陈家馆地区,抗战前主要生产重机枪、迫击炮,今为长安厂。
湖南株州炮兵技术研究处,1938年迁入嘉陵江北大石坝地区,抗战前主要生产小炮弹、炸药包,后研发生产60毫米迫击炮和弹、信号弹、电击雷管等,今为长安工业公司一厂区江陵厂。
广东第二兵工厂,1938年迁入长江北岸郭家沱地区,抗战前为制造德式中口径火炮及炮弹的工厂,今望江工业公司。
济南兵工厂,先迁西安再转迁重庆长江南岸大佛段及长江北岸茅溪地区,抗战前主要生产枪弹和手榴弹,抗战后撤销。
这些兵工厂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新型兵工厂,两江四岸八大兵工厂中,江北占其三个半。生产的兵工产品在抗日战争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自卫反击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江北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常规兵器生产基地。
江北区的诞生
1935年,重庆市区编设为六个区,江北城区被编为第五区,区署驻江北米亭子。
1939年,重庆升为中央直辖市,将全市拓展为十二个区,江北城区被编为第九、十两个区。
1941年,重庆市又从巴县划入部分乡镇,将寸滩、溉澜溪、唐家沱划为重庆市第十六区,治所寸滩。到1946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还都南京时,江北区域设置有重庆市第九、十、十六区至1949年解放前夕。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区境人口14.4万人。
1950年重庆市将江北区境的第九、十、十六区三个设置为第二、七区两个区。1952年第七区并入第二区。
1955年10月,重庆市第二区更名为重庆市江北区,区政府驻华新街任家花园。
文章作者:杨永美
供稿单位:江北区委办公室档案馆方志编研中心